简介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从如何在迅速增长的人口中分配地球有限的资源,到管理全球大流行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医疗保健。妥善处理这些全球性的、同时也是地方性的人际关系问题需要合作,包括利他主义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被定义为任何形式的自愿行为,为他人提供利益,但对提供它的个人来说是昂贵的1

利他行为的潜在动机来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研究发现,移情与增加他人福祉的动机之间存在特别强烈的联系,即所谓的移情-利他主义假说23.4.许多研究都为同理心和利他主义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5.例如,在独裁者游戏中,基于视频的移情诱导增加了利他主义决策,在这个游戏中,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在自己和另一个人之间分配一定数量的钱6

然而,同理心通常被分为情感部分和认知部分,在行为和神经层面上都有很好的区分789.情感成分(又名情感共情,或仅仅是共情)被定义为情感状态的同构或替代共享1011.相比之下,认知部分(又称认知共情、心理化、心理理论)被描述为对他人情绪、思想、欲望、动机等的深思熟虑的理解。1213.虽然情感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已经很好理解,但心理化、认知成分和利他主义之间的联系还不太清楚。

有人认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会增强一个人对他们福祉的关注,从而导致利他行为14.事实上,日益复杂的心智化能力的发展轨迹与表现亲社会行为的频率更高的趋势相平行1516.因此,与同龄的同龄人相比,拥有更好心理技能的孩子会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另一个人17171820..同样,在成年人中,更高的心智化能力与更多的利他主义决定有关21.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背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顶交界处(通常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区域)的活动可以预测亲社会的选择222224.相反,也有证据表明,心理化和亲社会行为之间不存在甚至是负相关关系。例如,根据定义,攻击性犯罪者表现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并没有表现出心理能力的改变25.同样,在自恋或精神病态(两者都以亲社会行为减少为特征)上得分高的人似乎表现正常2627甚至是稍微提高的心理表现28.除此之外,也有证据表明,心理化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是环境变异的基础(评论,见2930.).当换位思考的目标与自己太不相似时,当目标的视角具有潜在的负面自我评价时,或者当环境对视角接受者的目标构成威胁时,亲社会行为就会减少293132

因此,关于心理化和亲社会选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并指出了上下文细微差别的概念。重要的是,这些报告要么是基于理论考虑,要么是基于相关研究,主要是关于心理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然而,这些变量之间缺乏具体情况下的个人联系的研究。为了阐明这一差距,并进一步了解上下文可变性,我们询问精神状态推断的准确性是否对帮助意愿有直接影响。换句话说,正确推断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的精神状态是否会增强这个人的亲社会决策?此外,由于心理化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特定情境关系仍未被探索,移情诱导情境的各自贡献以及心理状态推断对亲社会行为的准确性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用了一个经过充分验证的心理表现和共情测量(EmpaToM)33)已被用于各种研究(例如,233435363738).在这个任务中,叙述者要么讲一个情绪化的,要么讲一个中性的,所谓的自传故事,有或没有ToM的要求。视频之后是一个效价评分(表示共情情感分享),以及一个关于叙述者精神状态的问题(对于有ToM需求的视频)或一个事实推理控制问题(对于没有ToM需求的视频)(见图)。4).随后,参与者表示愿意帮助叙述者。与共情-利他主义假设一致,我们预计观看情绪化视频(共情诱导)的参与者对叙述者采取亲社会行为的意愿高于观看中性视频的参与者,并且随着参与者经历的负面情绪而增加。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还期望正确的心理化与更高的亲社会性相伴随,也就是说,与不正确的心理状态推断相比,正确推断出心理状态后,更愿意帮助他人。我们预期的缺乏这样一个区别正确与不正确回答事实推理问题,作为严格控制条件,允许排除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如注意力或不确定性。

结果

同理心和亲社会的决定

使用配对t检验,我们评估了共情诱导对亲社会决策的影响,通过比较两种视频条件(消极情绪和中性)之间的自评意愿来帮助视频中的人。根据我们的假设,我们观察到视频条件有很大的影响(µ1 -µ2= 1.76, 95% ci [1.59, 1.93],t(93) = 20.40,p< 0.001,科恩的d= 2.36, 95% CI[1.92, 2.81]),表明与中性视频相比,情绪性视频后亲社会决策增加。1A).由于Shapiro-Wilk检验显示配对差异显著偏离正态(W= 0.97,p= 0.045),我们还计算了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这一非参数检验证实了参数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与中性视频相比,情绪消极视频的亲社会决策的中位数排名更高(V= 17760,p< 0.001)。为了在个体间水平上研究自评效价和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这两个变量在两种视频条件下(消极情绪vs中性)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性。我们观察到,在观看情感视频后,效价评分与亲社会决策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ρ= -0.62,p< 0.001),表明共享负面情绪的强烈体验与增加的帮助行为相关(图。2A).我们没有确定在中性视频之后的效价评分和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ρ= 0.03,p= 0.76)。使用r包“coor”39,我们观察到,观看情绪性视频与观看中性视频之间,效价评分与亲社会决策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Dunn和Clark的研究结果)z=−4.95,p< 0.001)。此外,我们评估了每个参与者的配价评分与亲社会决策之间的个体内斯皮尔曼相关性,并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检验了总样本的相关性是否与零不同。我们确定在效价评分和亲社会决策之间存在较高的平均个体内相关性(值=−0.63,95% ci[−0.59,−0.67],V= 1,p< 0.001)(图3.).同情心评分和亲社会决策之间关系的结果在补充材料中有详细描述S1

图1
图1

亲社会决策的结果。小圆点表示单个数据点,带误差条的圆点表示各自条件均值的点估计,置信区间为95%。箱形图描述了条件中位数以及四分位范围,而条件均值右侧的阴影区域显示了平滑的密度分布。(一个看情绪化和中性的视频后,亲社会的决定有所增加。(B准确性(正确vs不正确)和问题类型(事实性vs心理化)对亲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用上面的星号表示)。后续的bonferroni修正t检验(较小的星号)显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心理推理后,亲社会决策增加,而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事实推理后,亲社会行为没有观察到差异。* * *表示p< 0.001。

图2
图2

描述个体间差异的散点图。灰色阴影区域代表95%置信区间。(一个)在两种视频条件下(中性vs.情绪化),效价评分与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B)亲社会决策与两种问题类型(事实推理和心理推理)推理题的平均准确性之间的关系。rs: Spearman相关系数,rt: Kendall’s tau相关系数。

图3
图3

效价与亲社会决策的个体内相关结果。小点代表单个数据点。箱线图描述了相关中位数以及四分位范围,而平均值右侧的阴影区域显示了平滑的密度分布。

心理和亲社会的决定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包含两个受试者内因素(问题类型:心理推理vs.事实推理;准确性:正确回答的问题vs.不正确回答的问题),我们测试了正确(vs.不正确)的心理状态推断对亲社会决策的影响,同时控制事实推理推理。根据我们的假设,我们发现了问题类型和小效应量准确度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F(1,93) = 12.24,p< 0.001,η2G= 0.02)1B). Bonferroni修正的两两t检验表明,在正确的(= 3.82, 95% CI [3.69, 3.94])= 3.38, 95% CI[3.20, 3.55])心理状态推断(p< 0.001)为中等效应量(Cohen’sd= 0.57, 95% CI[0.35, 0.79]),而正确的(= 3.77, 95% CI [3.64, 3.91])= 3.72, 95% CI[3.55, 3.89])事实推理推论(p= 1.00)。为了比较共情和心智化对亲社会决策的影响,我们评估了效应大小的差异。情感视频与中性视频后亲社会决策比较的效应大小(Cohen’sd= 2.36, 95% CI[1.92, 2.81])显著大于(z= 7.43 >双尾1.96z-test),而不是根据错误和正确的精神状态推断而做出的亲社会决策之间的比较的效应大小(Cohen’sd= 0.57, 95% ci[0.35, 0.79])。残差正态性的方差分析假设(W= 0.99,p= 0.008)以及方差齐性(F(3,373) = 3.72,p= 0.012)时,我们计算了一个鲁棒线性混合效应模型(R-package robustlmm)40),包括随机截取、固定效应预测因子(问题类型:心理推理vs.事实推理;准确性:正确和错误回答的问题)和他们的互动。这个稳健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证实了我们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问题类型和准确性的相互作用显著预测了亲社会决策(B= 0.44,SE B= 0.10,t= 4.54,p< 0.001)。为了在个体间水平上调查被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与亲社会决策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两种问题条件(心理推理vs.事实推理)的准确性与亲社会决策之间的肯德尔相关性(由于等级关系)。在这里,我们发现亲社会决策和心理状态推断的准确性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rτ= 0.11,p= 0.125)以及亲社会决策与事实推理推理的准确性(rτ= 0.10,p= 0.189)。2B)。

讨论

通过对同理心和心理化进行经过验证和自然主义的视频评估,我们表明诱导同理心会导致亲社会决策的强大而可靠的增加。这些结果为共情利他假说提供了支持23.4.换句话说,当我是感觉我可能会帮助你。此外,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正确的心理状态推断支持对其心理状态被推断的人做出亲社会的决定。换句话说,当我是思维你,我也会帮助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对心理状态评估的情境准确性很敏感。因此,它们有助于澄清心理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不一致的图景。

在一个任务中同时评估社会情感(共情)和社会认知(心智化),可以让我们得出关于它们各自对亲社会行为的贡献的结论。在这里,我们可以确定,与正确推断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相比,对一个人感同身受是一个与亲社会决策更相关的因素。移情诱导(消极情绪vs.中性视频)对亲社会决策的影响非常大,而心理化准确性(正确vs.不正确的心理状态推断)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大小处于中等范围。这一发现与情感状态比认知更能直接激活行为活力这一事实相吻合41

参与亲社会行为的机械解释在共情和心理化之间存在分歧。就同理心而言,面对另一个人的负面感受(并分享这种感受)会导致亲社会的选择,从而也会减少自己的负面感受,这并不奇怪。有趣的是,积极的社会影响,即同情的感觉,也会导致亲社会决定的增加补充材料).与共情情绪分享甚至共情痛苦相比,同情被定义为对他人的温暖和关心11并代表了一个相当他者导向的成分,而共情痛苦更多地与减少一个人自己的负面感觉有关(参见。42).在我们的数据中,同情心与亲社会的决定表现出比同理心更强的相关性,同理心符合强烈的动机成分归因于同情心11

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化,有人认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会增强一个人对他们幸福的关注1420..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更相似时,更容易正确地推断出他的精神状态,因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先前预期更容易得到满足。期望的实现消耗的能量更少,奖励更多,而奖励的感觉,再次促进了亲社会行为43.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性格的相似性也预示着友谊的质量44它本身的特点是相互的亲社会行为45.这种解释很好地与社会折扣的概念产生了共鸣,即一个人愿意给另一个人的钱的数量是他们之间社会亲密度的函数46.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根据准确的心理状态推断,亲社会行为的参与可能指向努力的理由47.可以说,在心理化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会导致更准确的心理状态推断,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然而,我们可以反驳这一论点,因为同样的效果也适用于事实推理问题的准确性,正确回答和错误回答的问题之间没有区别。

除了我们的主要结果之外,我们还在个体间差异的水平上表明,共享的情感反应越多(由情绪效价的较低评级索引),参与者就越倾向于做出亲社会的决定。这适用于负面情绪视频的背景,而我们在中性视频中没有观察到这种相关性。我们的结果与最近的证据一致,这些证据表明,在独裁者游戏中,同理心的程度与给另一个人的钱的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6.有趣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在个人层面上展示这种关系来扩展这个概念。在目前的研究中,当人们说他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后感到更多的负面情绪时,他们表现出更明显的亲社会决定。与共情评分相反,在个体间水平上,心理表现与亲社会决策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这与经常报道的心理表现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证据相悖1717181921而支持的概念不存在关联。在这里,我们在受试者内部设计的结果可以提供证据,证明在正确和不正确的心理化之间的亲社会决策的上下文依赖可能掩盖了个体间水平上更强的关系。然而,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任务中,心智化的准确性是通过一系列二元结果(正确与不正确)积累起来的,因此,与情绪效价评级相比,它捕获的可变性更少。因此,在我们的任务中观察到心理决定和亲社会决定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这可能解释了我们的结果与其他发现之间的差异。

除了我们研究的力量之外,我们承认我们的结果是基于参与者的观察立场,而不是相互作用和动态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观察环境和互动环境之间的行为是不同的,这两种环境之间的比较必须谨慎进行4849.在互动环境中,心理化从单行道(研究参与者推断目标人的心理状态)演变为互动伙伴之间嵌套的递归心理化,即“我认为你认为我认为……”50.这种递归性可能会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例如,互动伙伴可能对自我怀有消极意图,这可能导致防御性和“反社会”行为,而不是亲社会行为。然而,我们的发现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研究真正的互动环境。另一个反对意见可能是,我们评估亲社会行为的方式并没有捕捉到狭义上的利他行为,因为我们任务中的亲社会决策是假设的,因此,没有以自己的代价造福他人。然而,这种对亲社会行为的假设评估已经被证明强烈地加载了利他主义动机的亲社会行为因素,这也包括慈善捐款和独裁者游戏中的金钱51.我们研究的另一个局限性可能体现在样本的组成上,它符合西方的、受过教育的、工业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描述52.关于其他人群的结论应谨慎得出,我们鼓励在与目前不同的人群中调查我们的问题。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共情-利他主义假说,因为共情诱导视频增加了亲社会决策的程度。重要的是,个体内部和个体间情感分享的增加预示着帮助的意愿。此外,至关重要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亲社会决策对心理状态推断的情景准确性很敏感。这为心理化和亲社会行为之间不一致的、主要是相关的联系的图景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见解。通过这种方式,目前的研究阐明了移情和心理化的不同过程如何塑造亲社会决策。这些结果可能是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基石,因此可能有助于培养利他主义,解决个人和全球挑战。

方法

参与者

最后的样本包括94名志愿者(64名女性,30名男性;平均年龄= 24.78,SD= 6.72;年龄18-65岁),通过传单或电子邮件在当地招聘。由于这些数据是在一项简短的冥想训练研究开始时获得的,出于安全考虑,那些声称自己患有癫痫、呼吸功能不全、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参与者被排除在外。最初的样本量为100名参与者,通过观察中等相关效应大小(幂为80%,显著性水平为5%)的计算确定了冥想训练。对于本研究,样本量适合于检测双向(2 × 2)重复测量设计中的小影响53.由于范式的技术问题,前六名参与者的数据丢失,产生了我们最终的94名参与者样本。为他们的参与在整个研究中,参与者被补偿€30或学分。该研究得到了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resden伦理委员会(参考编号:EK 180052018)的伦理批准,研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我们在参与前获得了所有参与者的书面知情同意。

刺激和程序

我们使用EmpaToM任务——一个验证良好的范例来评估心智、同理心和同情心33.在本任务中(见图。4)时,参与者会看到一段短视频(约15秒),其中一个女性或男性叙述者讲述了一个中性的(例如,在eBay上出售物品)或情感消极的(例如,一个人的妹妹患有肠癌),据称是自传式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有或没有强加ToM的要求。在观看视频后,参与者在连续的视觉模拟量表上表示他们当前的感觉状态(从消极到积极,我们将其编码为−3到3,有720个可能的增量),以评估共情影响分享(即在观看情绪消极的视频后的负面效价评分)。随后,使用连续的视觉模拟量表,从没有到非常多,参与者评估他们对视频中的叙述者感到同情的程度。接下来,为了测试对视频内容的推断,展示了一个有三个回答选项的单选题,参与者最多有15秒的时间回答(正确答案为1分,错误答案为0分)。重要的是,在ToM要求的视频中,问题针对的是叙述者的心理状态推断(例如,“Phil认为……”);在没有ToM要求的视频中,这个问题是关于故事非精神内容的事实推理(例如,“这是正确的……”)。回答完这个问题后,我们通过让参与者表明他们是否愿意帮助视频中的人来评估他们对叙述者的亲社会决定(在视觉模拟量表上,从很少到非常多,我们将其编码为0到6,有720个可能的增量)。这种假设的资源配置是行为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也类似于社会价值取向量表的方法54或者社会折现任务46它们被证明代表了利他动机的亲社会行为51.除了额外的亲社会评级,该任务的执行方式与最初的大规模研究相同33.该范例包括总共48个视频,12个叙述者(男性和女性),四种情况下每个视频12个(视频:中性vs.情绪化;问题:心智化vs.事实化)。典型的视频故事和问题可以在补充中找到S2

图4
图4

EmpaToM试验序列。在每个试验中,参与者提出的自传叙事可以改变两个维度(情绪性的视频:中性和情绪负面;ToM要求:有和没有ToM要求的视频)。在每段视频结束后,参与者对自己的情感(效价评分)和他们对视频中的人的同情心进行评分。接下来是一个要求精神状态推断(对于有ToM需求的视频)或事实推理(对于没有ToM需求的视频)的问题,以及亲社会评级(改编自Kanske等人)。33).请注意,该图中描述的示例图像并非基于EmpaToM任务中使用的原始视频刺激,但由于许可限制,已被重新编排的图像所取代,这些图像显示了其中一位作者(同时是更年轻的版本)。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MATLAB (MathWorks, Inc., Natick, Massachusetts, United States)和R55.用雨云图绘制密度图56.本研究的数据和分析代码可在开放科学框架(https://osf.io/tu2gj/?view_only=f285308c035d451ca2fce5f3788f97e3).

同理心和亲社会的决定

为了重复先前关于共情诱导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我们在中性和情绪化视频条件之间进行了亲社会决定的配对t检验,这些视频条件在共情影响分享的评级上存在显著差异34.由于配对差异不是正态分布,我们另外计算了一个非参数Wilcoxon符号秩检验。调查个人间差异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斯皮尔曼participant-wise意味着价——之间的相关性和prosociality评级的两个视频条件(负面情绪和中性),分别。此外,为了在个体内部水平上测试效价性和亲社会性评级的相关性,我们计算了每个参与者的效价性和亲社会性评级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并对零进行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

心理和亲社会的决定

为了研究我们的假设,即正确的心理状态推理支持亲社会性的增加,我们对亲社会决策进行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两个受试者内部因素的准确性(正确回答的问题vs.错误回答的问题)和问题类型(心理推理vs.事实推理)。我们期望双向交互作用,与不正确的推理相比,在正确的精神状态推理后,亲社会的决定会增加,而在事实推理中没有这种差异。由于方差分析假设被违反(残差的正态性和方差的同质性),我们进行了一个稳健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证实我们的方差分析结果。混合效应模型包括随机拦截、固定效应预测因子(问题类型:心理推理vs.事实推理;准确性:正确和错误回答的问题)和他们的互动。为了检验个体间的差异,我们分别在两个问题条件(心智推理vs.事实推理)的个人平均准确性和亲社会性评分之间应用了肯德尔相关性。我们使用肯德尔相关,因为与斯皮尔曼相关相比,它可以处理排名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