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在香港举办的大学生莎士比亚艺术节,主要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外籍人士创立和运作,以英语为唯一语言,旨在“在华人世界推广莎士比亚”(中大英语系主席海恩斯教授,第八届艺术节视频)?脚注1对我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新殖民主义的教育项目。对香港新殖民主义的指控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中国政府最近声称,外界,特别是英国,在香港抗议其立法会考虑引渡计划的背后进行干预,该计划将允许涉嫌犯罪的香港人被带到中国大陆(布兰查德和斯莫特,2019)。在“雨伞抗议”期间,类似的指控也被提出,抗议者认为北京政府未能在香港实施公开选举和普选。2019)。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在本科阶段学习了后殖民文学和理论,我的教学(和我的一些研究)经常受到它的影响脚注2。因此,当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节日时,我对殖民遗产持谨慎态度,这也许并不奇怪。然而,我要在这里分享三年的旅程,让我挑战我的最初印象;用批判的眼光,而不是批评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节日。我认为,虽然可以把这个回归后的节日解读为殖民怀旧(至少),或者是有意的英语化项目(最坏的情况),但这样的解读只能提供部分解释。他们忽视了中国大学莎士比亚节(CUSF)的目标和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在“大中华区”的院校和学生之间建立网络、“交流和友谊”的机会。脚注3.。尽管强调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英语大师之一”(中大教务长华志明,第八届艺术节视频),“最优秀的(英语)作家”(Mission,留言。),并以英语作为艺术节的媒介,我将展示CUSF如何在这些限制下运作,展示区域、国家和地方的艺术和文化,并提供一个参与大中华地区国家政治的平台。

节日的概述和起源

从2005年到2014年,中国大学生论坛每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举行脚注4。希望参赛的大中华地区大学提交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个团队用英语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场景。这段视频被组织者用来筛选决赛选手。每支队伍只允许有三名演员,所以通常会有一些替身(也就是说,一个演员在一个场景中扮演不止一个角色)。参赛队伍只允许本科生参加,不允许研究生和以前参加过比赛的学生参加,“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竞赛,留言。)。这个节日向英语系以外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作为导演或导师)开放,也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开放,这些学生和工作人员学习英语作为一门附加语言,作为商业或法律学位的一部分。决赛选手们在香港聚集了一个星期,他们有20分钟的时间上演自己的莎士比亚作品。在10年的时间里,有90个不同的机构参与其中:76个来自中国大陆,其余的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the Festival, n.d,参见Olive,即将发布的完整名单)。两所内蒙古院校参加了比赛,但没有进入决赛。在过去的十年中,CUSF每年从20所增加到30所,在后来的几年里,从10所增加到12所。几乎一半的参赛机构(44家)至少一次进入决赛脚注5。然而,尽管在优酷(一个视频托管服务,通常被称为“中国YouTube”)上可以免费获得完整的视频,但CUSF获得的批评关注相对较少(至少在英语国家)。脚注6。当你考虑到这个节日的几个重要方面时,这是令人惊讶的。首先,它的组织者声称这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学生莎士比亚节,尽管他的作品在大中华地区有很长的翻译和表演历史(第一个节日的视频中有蔡可代)。第二,成本脚注7。第三,这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就每届电影节的持续时间、每年超过十年的持续时间、涉及的国家(或国家,取决于你的政治)的规模、观众和档案而言。

我在2016年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作为该大学研究员流动计划的一部分),并从参与机构的学者的叙述中,我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即这个节日是由香港中文大学英语系主席(即系主任)David Parker教授创建的。2016,第185-186页)脚注8。在第五届电影节的视频中,他的开幕式演讲中有一个诱人的时刻,他解释了电影节的基本原理:“它是关于什么的?在华人世界推广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所有努力准备的参与者都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然后视频切换到节日的更远处。然而,该网站(可能是帕克起草的,或者至少是帕克批准的)以更集体的方式描述了这个节日的起源:

成立CUSF的想法有着不同的起源。Richard S. Liu先生首先提出了莎士比亚节的想法。David Parker教授想到了在中国大学之间举办一场竞赛,利用中国综合性大学英语系系主任圆桌会议的机会,丰富邻近院系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网络。筹备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蔡伟杰先生及詹森·格莱克曼教授(历史、留言。)。

无论这是一个更准确的CUSF历史版本,还是一个更外交的版本,这个版本的CUSF历史在我的倾向中发挥了作用,我认为这个节日完全是一个新殖民主义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籍学术人员在组织和评审角色中的主导地位造成的脚注9。上面的网站将这个节日描绘成一个高度合作的、跨人口的想法——而不是仅仅由白人、外籍人士社区激发和实施的。但这是组织者描绘的一幅节日的画面:把节日粉饰成一个有机的、跨人群的合作,这几乎是他们无法企及的。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金钱万能的地方,所以也许有必要考虑一下电影节的资金来自哪里,以及由谁来管理和评判。它是由“外部干涉”资助的吗?在许多国家,这些项目是由英国政府附属或相关的组织赞助的,如英国文化协会,因此它们的殖民色彩受到谴责(菲利普森,1992)。然而,基金会的资金显然是从香港社会内部获得的脚注10

强调英语语言和文化

由电影节的企业赞助商信兴(Shun Hing)所倡导的综合教育的一部分,被电影节视为将英语作为一门额外的语言学习,或者在香港的多语言制下,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之一(与广东话和普通话一起,普通话在英语国家更常被称为“普通话”)。节日的目的充分表明,英语语言学习是由组织者的重视。他们表示,参加电影节“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用英语展示演技的机会”。留言。),不仅要掌握莎翁式的英语,而且还要在表演结束后的舞台上与参赛队伍进行对话,以及在入围者留港期间进行的所有休闲活动中使用英语。英语不仅是艺术节表演的语言,也是典礼的语言,开幕式和节日宴会上的演讲,剧院大厅莎士比亚展览的展示板,戏剧的ppt简介,以及艺术节的官方Facebook页面。Benjamin W. Wah教授的节日演讲可以说是试图避免可能对节日的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关注作为一种语言帝国主义形式的指控(菲利普森,1992),并声称:“我们是中文大学,我们对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的历史根源在中国大陆。”但作为基金会的一部分,我们也坚定地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双语和双文化方面”(第七届艺术节视频)。

在双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主义方面,刘教授在多个开幕典礼及艺术节网站(历史、留言。)。西方与大中华地区的“融合”可能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制作标准,超越了英语的使用,这种感觉似乎反映在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上——超越了狭隘的“英语文学欣赏”。留言。),特别是莎士比亚(他的作品、生平和时代),在整个节日期间由表演团队进行表演。这包括展示学生对好莱坞戏剧电影、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熟悉程度的小组脚注11比如英国口音、美式运动服、旱冰迪斯科、迪斯尼电影、板球白和茶服(香港人熟悉的殖民时期英国侨民的服装,见Theroux)。这带有美国在香港回归后的巨大影响力的味道,可以说美国对香港的影响力与英国相当,甚至更大。然而,由于其他文化也影响了表演,我建议将其描述为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展示他们的“全球资本”。脚注12。单从视觉上看,塞浦路斯、希腊、阿根廷、中东和摩尔文化都是我在展览中认识到的国际文化。此外,在对英国历史、英语国家或欧洲文学批评方法、这些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学生的戏剧行为的阐述中,强调从西方到东方的知识转移似乎很明显。一些来自西方的莎士比亚专家——例如,评委——要求作品采用西方,特别是盎格鲁文化的莎士比亚戏剧的表演规范:不要停电(“在西方剧院……我们不再有停电了。”)。现在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它停止了行动,它减慢了一切”,托尼·特纳,第十届节日的视频),并恳求以西方的方式对待诗句(“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他们教他们的演员,角色的意图……在于台词的重音和节奏。你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寻找压力”,托尼·特纳,第十届节日的视频)。在本节中,我关注的是“大中华地区中西文化的融合”,这似乎倾向于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学生的西化,特别是英语化,至少是他们的莎士比亚、文化和语言资本。然而,在下一节,我将讨论如何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展示来自大中华地区的文化,观众主要来自香港和大中华地区。因此,下一节将通过英语和非语言媒体(在卡拉ok中使用少量中文,卡拉ok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为是东亚地区(特别是日本)的典型活动,在节日宴会和第六届节日的视频中),强调节日促进大中华地区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关系建立。

强调区域内的合作、竞争和中国文化

以上所涉及的方面使我对节日和节日参与者中英语、欧洲和其他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批判性的关注。然而,刘教授对电影节目标的定义中的第二条表明,这些影响并不是组织者唯一关心的。他说:“这个节日的目的是促进对莎士比亚和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它还有助于促进中国综合性大学英语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第四个节日的视频,我的重点)。这位中大资深学者认为,来自大中华区的学生一起排练和表演莎士比亚,是将来自大中华区的英国文学学者和学生团结在一起的一种支持,而不是英国或其他英语国家与中国之间。他强调跨亚洲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亚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员和思想流动,这是Iwabuchi等文化评论家所强调的。2014)及马凯硕(2018)。这一立场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十年来的多次演讲中得到了回应:

我们很荣幸地欢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生。中文大学一直积极加强与中国内地大学的联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教学项目、研究项目,以及非常重要的与中国大学的学生交换项目。这不仅是一场竞争,也是一个交流的机会。(副校长郑志刚,第二届艺术节视频)

然而,比莎士比亚更好的是,学生们有机会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体验跨文化接触。(杰森·格莱克曼,主持,第二届电影节视频)。

有机会对这些年轻的表演者从大陆地区聚集在一起,互相了解,建立一些理解,因为你今天看到的团队来自中国各地到处形式有一个广泛的多样性的地方代表今天在舞台上,跨文化沟通的很好的例子…这个节日是一个独特的机会我们年轻的香港本地观众看到中国各地的同行做的莎士比亚。(杰森·格莱克曼,主持人,第四届电影节视频)。

节日网站在举办一年后宣布了这些目标的实现:“所有参与者之间有着强烈的同志情谊、相互尊重和热情。”留言。)。考虑到该网站在未来几年招募参与者方面的必要作用,该网站显然存在偏见。然而,东北师范大学的校长还表达了一种成功的区域合作感李尔王,也许是该校的一名学术人员,他在节目结束后的讨论中不由自主地说(尽管可能不是没有考虑到主要机会):中大让我们在迷人的校园和迷人的城市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希望我们的一些学生可以在这里继续[他们]的学习,然后回到东北工作(第六节视频)。

除了作为一个地区团结力量的庆祝活动外,CUSF还有一个竞争的方面。在大中华区,不同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国家,都在争夺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点在不同的电影节利益相关者身上得到了体现。然而,通常情况下,一旦竞争得到承认,它就会被抛在一边,被认为没有合作重要,被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卫·帕克教授认为,中国大学之间的竞争是丰富邻近院系之间友谊与合作网络的一种方式。(节日,留言。)。

这些队伍正在争夺奖品,但比比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庆祝活动,这是一个机会,让来自这个地区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许多技能。(杰森·格莱克曼,主持人,第六届电影节视频)。

我们不认为这个节日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学生和他们所代表的大学之间交流和交流的机会。(华志明,第七届节日视频)脚注13

上面提到的重复表明,在电影节期间,发言是由一位高级官员传给另一位官员的,但也有证据表明,那些与电影节关系更密切的人,比如部门主席,每年都会在开幕式上修改讲话内容。第二个主席头节,教授西蒙•海恩斯主席中大英语系,搭他的演讲提出转变的重点节日:“什么开始作为一个促进中国莎士比亚世界”的想法,他说,已经演变成一个机会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了解“如何共享世界桥梁艺术结合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见到”(第八和第九节日的视频)。他接着谈到了随着电影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网络和友谊,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团队,因此来自大中华地区的学生参加并见面。与会者确实感受到了主办方对区域交流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视:一个团队的发言人在节目结束后的讨论中说,我们认为莎剧节的风格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更像是一座将不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桥梁,多文化结合在一起,就像你在我们的戏剧中看到的美丽的手势,肢体语言,音乐都是如此惊人,以一种展示中国传统风格的方式。(厦门理工大学,第十届艺术节视频)。虽然这些甜言蜜语可能是有意讨好评委,但事实上,历届团队使用往届电影节的镜头和评委的评价被认为是对电影节的目标和标准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

就作品本身而言——向他们的同学、评委和组织者展示大中华地区的不同地区——戏剧节通过莎士比亚的媒介展示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政治斗争。来自大中华地区(包括西藏)的地区戏剧传统、音乐、建筑、道具和服装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且在演出后的环节中,团队和主持人对它们的融合进行了很好的讨论。本文的重点是戏剧节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机构的政治,而不是其中的个人戏剧表演——因此,东亚戏剧学者当然有空间,对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和文化有比我更广泛的了解,可以详细分析戏剧节表演中的地方变化。然而,作为一个外来者(就我的国籍、种族和学科而言),一些当地的变化对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包括对幽灵的描绘理查三世他的敌人是jiangshi脚注14(第十节视频);使用中国或台湾乐器和风格;现代的。

中国流行音乐;或中国或台湾歌剧的配乐。来自东吴大学(台北)的团队在节目结束后的讨论中爱国地解释了他们的差异亨利五世在第九节的视频中,他尖锐地补充说,作为一个经常被殖民和有争议的大陆,“台剧是唯一一种起源于台湾的传统台湾艺术形式,最初是作为农业时代的娱乐,现在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道具和服装借鉴了大中华地区的物质文化,如竹竿、算盘、茶道器具、中国龙、灯笼、各种传统头饰、汉朝到民国(1912-49)的服装、旗袍和男式“马褂”。清华大学的团队解释了他们不穿礼服的决定第十二夜的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马伏里奥不仅穿着黄色的长袜,而且从头到脚都穿着黄色的衣服。他们援引了中国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黄色是高贵的颜色。亚洲的皇帝穿着黄色的衣服。它展现了Malvolio想要成为一个高贵男人的雄心壮志,但黄色也是一种肮脏的颜色……它也有一些性暗示,也表达了Malvolio对他的女人的爱”(第十届节日的视频)。东北师范大学李尔王同样地,制作中使用的雪的象征意义在他们的中国角落是“好运的象征”(第六节的视频)。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资深学者在开幕典礼上致辞时表示,这种对中国物质文化和爱的使用,证明了上述在大中华区实现的双边、东西方融合。Joseph Sung教授说:“我来这里是想看到有人穿着古罗马帝国的服装,或者威尼斯人的服装,但后来我看到了一些中国歌剧的服装,于是我就想,‘我来错地方了吗?“后来有个电视频道问我,在中大举办CUSF有什么意义?”(我想)虽然(我们)叫香港中文大学,但我们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是莎士比亚与京剧、莎士比亚与戏曲的融合。”他的经历似乎也挑战了他自己最初的假设,即莎士比亚在物质上应该是西方的。有时,团队在制作中对物质和传统文化的使用涉及到大中华地区的政治斗争。当被问及他们选择的“藏族服装,藏族风格”时,导演麦克白来自厦门理工大学的学生说:“我喜欢中国文化。我想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莎士比亚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工具”(第六届艺术节视频)。无论有意无意,导演使用的语言都将西藏坚定地塑造成中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它希望成为的自治国家。它还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以及在全球舞台上获得更多认可的愿望。当被问及舞台设置简单(通常与早期现代英国戏剧联系在一起)但服装却很精致时,另一位麦克白这一次,来自大连海事大学的团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本土化,同时也对戏剧节的“融合”必要性表示赞同:“我们想要一个文化的结合。我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我们想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达莎士比亚的角色、情感和感受(第七届艺术节视频)。同时,吉首大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少数民族的中国人民使用吊脚楼建筑,服装和土家人的歌声(九九节的视频)。尽管该团队不得不将多音节的英语单词与最初为涂家的单音节语言创作的音乐相结合,但该作品可能已经提高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构成威胁的认识,因为中国试图在少数民族中推广通用的汉语,普通话和汉族文化(Dillon,第74页,第204页,第212页)。台湾团队多次上演明显带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麦克白这部电影将主角塑造为台湾前总统陈水扁,他被判犯有腐败罪。2014)。的生产《暴风雨》利用妈祖(有时罗马化为Matsu)节,庆祝台湾女神和渔民的守护神,其背景被解释为促进对台湾独特文化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唯一来自台湾的团队,我们想让观众看到台湾文化的美丽,所以我们把妈祖节作为我们的概念……我们呈现的是台湾传统市场,所以我们呈现的是台湾文化与莎士比亚的结合”(第十届妈祖节视频)。再一次提到了“一体化”的概念,也许是为了法官的利益,但也可能是为了暗示台湾更重视与英国的亲和关系,而不是拒绝承认台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是带领岭南大学团队的Mike Ingham结局好,一切都好,亦详述了香港独特的文化特征,他亦就此发表了详尽的文章(2007),在演出结束后的讨论中说:“我们(香港人)不能像内地团队那样表演传统的亚洲中国莎士比亚,他们做得很出色,我们喜欢走自己的风格,因为那适合我们。”(第七届戏剧节的视频)。香港团队的“自己的风格”主要是使用现代或20世纪初的条约港口(那些“文化大熔炉”,通常是前殖民地前哨,如香港)的制作。后者是香港球队在节日中庆祝的,不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样是国家耻辱的场所,而是庆祝活动(狄龙,2009)。

结论

这篇文章探讨了大学生莎士比亚节中的一些紧张关系,一方面是作为英帝国主义的遗迹(或软实力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作为大中华地区文化、经验和身份的庆祝,包括地方、国家、地区和全球身份。这也表明,中国大学莎士比亚戏剧节有时为参赛团队和观众提供了代表与大中华地区有关的当前政治问题的机会。无论创始人“在华人世界推广莎士比亚”的意图是什么,在那段令人沮丧的剪辑视频中,他们如此诱人地承诺,但却没有兑现,戏剧节的在线档案充分表明,戏剧节不仅仅是一个西方的新殖民主义项目。尽管它专注于英语语言和剧作家,但它对跨中国的“文化交通”做出了贡献(Iwabuchi等人)。2014)。除了对莎士比亚在表演和教育方面的特殊案例研究之外,本文还以香港文学评论家迈克尔·英厄姆(Michael Ingham)的呼吁为基础,呼吁国际上的人们关注香港对独特的后殖民身份的追求,这种身份受到中国和英国历史的启发,但重要的是,不局限于此。从2019年的亲民主抗议者到1997年回归前后的流行小说家,不同的香港居民都有这种追求(米特,英厄姆)。此外,本文还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地评价香港其他机构和文化产品的模型——不仅仅是莎士比亚节——以一种抵制英国或中国、殖民或本土的简单二元对立的方式,这种二元对立在香港周围的媒体话语中如此普遍2019(布兰查德和斯莫特)。